工業局扮演綠色推手 為臺灣製造綠色英雄
工業局永續發展組組長凌韻生與民生化工組組長洪輝嵩
文/撰稿:智造夢工業編輯小組、審稿人:洪輝嵩、凌韻生
推動綠色發展 臺灣企業不餘遺力
提倡環保、重視工安、產業綠化一直是企業的社會責任,全臺灣從北到南,從東到西,已經崛起了許多加投入符合環境生態的綠色企業;台塑集團、奇美集團這些百年企業帶領工廠邁向綠色工廠之路,奇美實業更在今年發行50億綠色債券,將所募得資金運用於太陽能電廠、汽電共生廠、EDR (electrodialysis reversal,倒極式電透析薄膜技術)放流水回收工程,以及資源再生爐等四項綠色投資,預計於2020年全數完工,這項民營最大綠色債券投資案顯示企業拼環保、找尋創新競爭力的遠見及決心。
從2006年開始推出「O’right」髮妝產品為自有品牌的歐萊德在國際上大放異彩,僅於2017年就獲得三大國際環保大獎的肯定,包括美國Katerva Finalists、英國Green World Award,以及法國的Sustainable Beauty Award。美國的Katerva 獎為全球可持續創新領域的頂級獎項,被ODE評價為創新領域的諾貝爾獎。2017年歐萊德以營利型組織(企業)的身分受邀參選並且獲獎。歐萊德的獲獎也締造了台灣史上第一次獲獎紀錄。
始於一九九四年的「Green WorldAward 全球綠色環保獎」已推展至全世界。歐萊德榮獲英國「Green World Award」全球綠色環保獎冠軍「Gold Winner 金牌」最大獎項肯定。
「Sustainable Beauty Award 永續美妝獎」是永續美妝峰會(Sustainable Cosmetics Summit)頒發的獎項。歐萊德不但拿下「永續包裝」獎,甚至奪得最受推崇與矚目的「永續領導者」獎,驚豔表現讓世界看見台灣!

綠色工廠標章 賺進綠金商機
工業局為鼓勵產業向綠化方向發展,符合全球環保與永續發展趨勢,推動「綠色工廠標章制度」,台積電為第一個取得綠色工廠標章的企業。
工業局表示,綠色工廠標章制度是結合綠建築標章與清潔生產評核等兩大要素,工廠須取得此兩項認證,才能獲頒綠色工廠標章,評核過程依評估指標,檢視工廠於能資源節約、綠色製程、污染物產生及管末處理功能、產品環境化設計、綠色管理、社會責任、綠色創新等各層面指標群的表現,進而找出持續改善或努力方向,以提升自身綠色管理品質、形象與商機。
綠色工廠標章從2012年推動至今,陸續已有日月光、群創光電、寶成工業、永光化學、國瑞汽車、南亞塑膠等企業與工廠獲頒綠色工廠標章,計核發64張綠色工廠標章及104張清潔生產合格證書,實質效益包括節電近15.7億度、節水量逾8,505萬噸、節省成本逾128.8億元。這些綠色英雄也積極開發對環境更友善的產品,為臺灣產業界開創新綠色奇蹟。
工業局未來將持續推動企業申請綠色工廠,引導產業追求綠色成長,進而升級與轉型;此外,並藉由標章制度的評量績效,掌握企業落實清潔生產程度及後續努力目標,以提升企業與國家整體綠色競爭力。

從紡織到生技 啟動搖籃到搖籃的循環經濟
自然資源從開採、加工、製造、使用、拋棄到汙染,這種直線式、把物品從搖籃送到墳墓的發展模式,可以稱做是「線性經濟」;然而,地球只有一個,隨著經濟發展,不但地球資源逐漸耗盡,還造成全球暖化、氣候變遷和生態破壞,對於資源貧瘠的臺灣經濟發展來說,更是沉重負擔;工業局永續發展組組長凌韻生強調,線性經濟在大環境下已行不通,政府希望從紡織、生技、文創等產業推動循環經濟,並落實從搖籃到搖籃的理念。
曾經是臺灣最大創匯產業的紡織業,近年也展開了綠色製程,從廢棄漁網、咖啡渣、寶特瓶回收到有機棉,不斷開發出極具經濟價值的替代性材料,來取代高污染的石化原料,工業局民生化工組組長洪輝嵩強調,在全球綠色消費趨勢高漲下,臺灣紡織產業擁有豐沛的設計研發產能,從智慧衣到機能衣,臺灣展現綠色環保的研發創造力,織出產業的永續未來。

綠色製造是紡織業重視環保的趨勢,目前紡織業也開始使用「廢棄天然纖維」(例如稻殼或玉米)與「回收再利用」等技術,挖掘許多新功能及商機,這種材料做成的衣服被廢棄時,可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,不汙染地球環境,例如遠東新世紀製造全球第一批100%生質聚酯衣,榮獲國家新創獎,協助Adidas以海洋廢棄寶特瓶回收再製成海洋回收紗鞋;此外,遠東新世紀以寶特瓶回收料再造的纖維製作成創新環保球衣,獲Nike採用作成世足賽參賽國家代表隊的球衣。

落實綠色承諾並不容易,因為打著有機無毒、綠色認證的品牌,從源頭、製程到包裝都不能馬虎,皆需要投資很大的成本;台灣本土化妝品製造廠商-十藝生技股份有限公司,從面膜到嬰幼品是採用有機無毒的生產方式,為了讓旗下所有的產品線通過歐盟認證,十藝生技建立了一家綠色工廠,每年更編列了歐盟認證所需的經費,這不僅是臺灣、也是全亞洲唯一拿到認證的工廠,可稱為是台灣生技產業的綠色之光。
循環經濟要成功 企業思惟要改變
春池玻璃被視為臺灣循環經濟示範案例,春池玻璃董事長特助吳庭安表示:「循環經濟的重點不在回收,而是創造價值。」,春池長期專注在玻璃回收,在此領域創造出路,發現TFT-LCD廢玻璃滯銷,就研發、開發製成節能磚,想辦法利用LCD玻璃裡的特色去創造新價值。
吳庭安強調,循環經濟在資源小的國家會較興盛,因為有限的資源不可能滿足所有人,但集體意識是循環經濟真正的mindset(心態),能否創造大家思維的轉變,是循環經濟成功的關鍵。

為促進國內綠色產業發展及產業綠化轉型,工業局持續推動包括共生資源利用、廢熱回收技術、綠色供應鏈管理、能源效率提升、清潔生產評估系統等,引導廠商落實清潔生產與綠色創新精進,帶動整體成效,也讓業者產生共識,臺灣透過國內企業連結在地創新商業模式及研發技術,積極推動循環經濟,擺脫傳統線性經濟生產思維,達成循環經濟目標,發展出對環境更為友善的營運模式,也可提升與國際品牌供應鏈鏈結機會,強化產業競爭力。